综合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研究 > 详情

以新动力不断冲破世界开放险阻

作者:张宇燕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网”2023年11月7日,记者邱海峰整理 时间:2023-11-07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幕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撰写的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2023》同步亮相。作为该报告的牵头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张宇燕表示,首发于2021年11月的《世界开放报告》3年来不断完善开放理论研究,受到海内外各界关注。今年的《世界开放报告》继续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使命,将“科学性、国际性、权威性”贯穿始终,围绕后疫情时代出现的各种新变化,展开全球共同开放的大叙事。

 张宇燕指出,世界开放事业进程近年艰险曲折,“寒意”犹浓。根据《世界开放报告2023》,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较2021年下降0.4%,为2008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连续7年介于0.75和0.76之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均在收紧,回升基础仍不稳固。

 “从多个视角看,全球开放近期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2022年,有78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的贡献同比增加,有51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的贡献同比减少。在构成开放指标的3项分指标中,2022年世界文化开放指数和世界经济开放指数同比分别降低2.9%和0.4%,而世界社会开放指数上升0.46%。分地域看,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组,全球七大地区中,北美、欧洲等5个地区的开放度均有所下降,仅南亚地区以及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开放度有所上升。从收入分组看,高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的开放指数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仅低收入经济体略微上升。”张宇燕说。

 对此,张宇燕认为,这一状态是收紧开放力量与扩大开放力量相互交织的结果。与2021年相比,2022年世界开放的推动力量来自国际贸易扩张、国际游客和留学生增加、出入境政策开放力度加大、国际投资新协定的签订,而阻碍开放的掣肘力量主要来自非关税措施增加、跨境直接投资下降、国际科技交流减少和金融开放政策收紧。值得注意的是,收紧开放的逆风比扩大开放的顺风刮得更猛。近年来,国际贸易相关限制措施出台数量更多、形式更多样、限制性更隐蔽,部分国家对外商投资的安全审查更严苛,对国际科技交流的限制持续加码,这一切不仅导致全球开放政策指数下滑,拖累世界开放当期绩效,而且使世界开放未来绩效承受压力,进而加剧了世界开放的不稳定不确定性。

 当前世界开放能否驱寒回暖?张宇燕坦言,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比2008年低5.4%,延续了近15年来总体下降走势,但也蕴含着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希望。在此期间,世界社会开放水平上升15.2%,金砖五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水平分别上升7.4%和5.3%,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等均有4.6%以上的提升。

 张宇燕表示:“虽然阻力不减,但开放新动力在不断冲破障碍。科技进步、数字智能进一步减少了货物、服务、信息等要素流动的阻力,提升着开放绩效。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相关国际合作正在深化,以环境产品为代表的绿色贸易投资逐渐成为世界发展新赛道,有望在维护和提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韧性中发挥更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策领域不乏进展,如签证开放指数从0.76稳步提升至1.07。今年以来的国际航班客运量已恢复到2019年的90%以上。”

 张宇燕认为,《世界开放报告》对开放规律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对人类开放实践的梳理都揭示,开放确实可能使一国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加,但也会使其在同外界的贸易、投资、信息等交流中壮大实力,提高化解风险和维护安全的能力,并通过与外界增进互信、深化互利合作,获得更为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安全和世界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而不是只强调开放的安全性、偏废安全的开放性和发展性。

 张宇燕表示,开放能力是决定国家开放度的基础性力量,这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中培育而成,进博会“年年办,年年精彩”就是一个印证。一国应最大化利用自己的开放能力,追求在其保证下的合意开放度,即最优开放度,以获取更多的开放净收益。在最优开放度下,一个经济体越开放就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安全。其中开放能力位居前列者,即使达到甚至超过最优开放度,仍应充分利用自己强大的开放能力,提高世界开放均衡水平,推动自身和其他国家实现各自的最优开放度,在更高开放水平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