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详情

《生产性金融:中国海外贷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报告发布会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0-10

 

  2023年10月10日,《生产性金融:中国海外贷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报告发布会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15层1535室举行。本次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全球战略智库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生产性金融:中国海外贷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报告指出,基于世界银行公开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获得来自中国的主权贷款可以使债务国人均GDP增速提高0.6~1个百分点,且这一效应具有统计显著性。与此相对,美国和世界银行贷款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显著,甚至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相比美国和世行贷款,中国贷款在撬动私人部门资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资本形成和助力工业发展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中国贷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其债务积累效应,不会加剧、反而可以缓解债务国的偿债负担。综上,中国海外贷款具有“生产性金融”的特征,可以显著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以不断增强的偿债能力来确保债务可持续性,最终形成“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张宇燕指出,当前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在促进发展中国家资金融通、基础设施建设、疏通当地发展瓶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得到了沿线国家普遍赞誉,也特别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炼。这份报告从中国海外贷款会促进还是抑制债务国的经济增长、中国贷款与传统债权人的差异、增长效应的来源三个方面有力回应了对中国贷款的一些误解声音。张宇燕研究员邀请与会代表就报告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以及提升的空间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倡议各单位就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贡献更多理论与实践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熊婉婷博士代表课题组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汇报。她指出,美西方所鼓吹的“债务陷阱说”缺乏经验事实依据,没有认识到中国贷款在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忽视了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资产的再融资和债务风险缓解功能。这种负面舆论不利于全球发展,反而会加剧全球发展融资赤字。中国海外贷款之所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债务融资合作,是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我国比较优势的契合点。其二,中国海外贷款具有资金规模优势和耐心资本特征,更能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需求。其三,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府合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机遇。

  接下来,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报告进行了点评。首先,美国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资深学者、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院访问学者、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王燕博士表示,报告有详实的理论框架与数据,有力反击了美西方关于中国贷款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债务陷阱”的诬蔑。王燕还指出,公共资产是固定资产,中国贷款给债务国增加了公共资产,即资本的存量,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提高他们出口的能力,从而形成长期的债务可持续性。中国贷款所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可以帮助东道国缓解有关方面的发展瓶颈。

  接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所长、国际发展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指出,报告对学术界、政策领域和业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的国际发展融资和债务问题提供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涉及国际发展融资、债务可持续性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债权债务一系列重要话题。报告系统而全面,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而且“投资、融资、还款”的机制分析思路尤其具有创新性。黄梅波教授提出,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发展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海外贷款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规模庞大、难以替代的融资支持。通过拉动贸易投资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高凌云研究员从实证分析的视角对报告进行了点评。高凌云研究员认为,这篇报告经受了严格的匿名专家评审,其数据来源可靠,对相关背景认识深入、实证方法严谨,结论经得起考验。报告的核心创新点在于,比较了其他债权人与中国的海外贷款在促进债务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成熟的分析框架,为反驳与主权贷款相关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徐奇渊研究员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对会议的上半场进行了总结。徐奇渊研究员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建设过程中,国内外对于中国海外贷款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存在一些误解,该报告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数据的研究、逻辑的分析以及案例的剖析。在未来,“一带一路”的投资需要继续平衡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政府可以对于海外贷款业务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规则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由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还建议,现有研究多采用国际机构和西方学者构建的数据库,我国研究机构也应积极构建中国发展融资数据库,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有影响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主任宋锦研究员主持下半场的专题研讨会。三位专家学者立足各自研究领域,围绕中国海外贷款深入阐发了见解。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外经贸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成安全面梳理了中国援外优惠贷款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援外优惠贷款一直在对外援助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至2018年,优惠贷款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48.52%,贷款利率2-3%,贷款期限8-10年,优惠度较高,在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能源开发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持。王成安认为,中国援外优惠贷款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和对外援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坚实基础,促进了南方国家间的合作。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唐晓阳教授进行了题为“以产业链为中心的发展融资”的报告。唐晓阳教授强调投资环节对金融发展融资的关键作用以及产业链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目前,中国海外贷款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将融资项目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本地工业产业链的建设相结合,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机器制造产业同步发展,提升其内在发展动力、增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促进产业链延伸和细化。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周太东博士围绕全球发展融资赤字与南方国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论。全球南方国家面临多重危机,这些危机相互交织,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社会每年需要5万亿到7万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求巨大,但资金来源有限。周太东博士认为,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关键时刻,需要深化细化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发达国家也应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研讨会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主任宋锦研究员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希望在未来加深同各方的信息沟通和研究成果共享,在学理和实践方面不断深化对中国海外贷款的认识,有力、科学、及时地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海外投融资问题的各种关切,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撰稿人:张家诚)

>>《生产性金融》报告PDF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