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详情

【会议简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召开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7-13

  2023年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联合组织召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会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铁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问题及挑战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国际经济评论》主编姚枝仲研究员作开场致辞并主持主题发言。姚枝仲书记指出本次会议的最大特色是既有理论界的专家,又有实务界的嘉宾。跨界专家汇聚一堂,讨论和回顾“一带一路”十年的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发言的主题是“明晰目标定位,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首先,目前学界关于“一带一路”是什么、“一带一路”要做什么、“一带一路”如何做等三个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由于“一带一路”目标定位泛化,导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目标定位存在误解和猜疑,在此背景下中国很难真正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其次,确定目标定位应秉持最大公约数原则。“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国际社会的“协奏”。“一带一路”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成员国共同的利益诉求。再次,“一带一路”的官方目标定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二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最后,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与三个目标定位紧密相关。全方位对外开放要求成员国不能只限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的构建过程应把握“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应与现行多边、区域、双边合作机制有效对接。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十周年:成就、问题与前景”。首先,从宏观角度而言,“一带一路”对倡议国中国、参与共建国和全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二是为共建国家提供新发展动能;三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十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整体贸易、投资中的比重日趋提升,国内大量企业通过“走出去”开拓了新的市场;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大量投资资金、改善了其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促进了其贸易发展;同时也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美国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力量式微的背景下,由中国主导的基于“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普惠、均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正在崛起;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全球治理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也应特别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不断增加的压力;二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变化,共建“一带一路”策略需要做出适当的战略调整;三是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投资风险防控工作。最后,基于基本思路正确、实践证明可行、改进方向清晰等因素,“一带一路”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我们有理由持总体乐观的态度。

  中铁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军的发言围绕“融通资金运作,变革经营模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展开。企业既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也是“一带一路”的受益者。一线人员最早认识“一带一路”始于“五通”,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实现民心相通。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的合作是党中央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长远视角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从企业资金融通的角度,“一带一路”促进从事工程承包的央企和民企业务发展迅速,投资增长显著,海外市场已不限于传统的非洲、东南亚,布局在拉美、中亚的投资也有相当增量。“五通”打通了国内企业的资金融通,“一带一路”削弱了资金流通壁垒,为一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业务提供了新机遇。同时,资金融通促进了企业海外业务经营模式转向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通过“一带一路”的资金融通,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更低廉、更多元的资金来源。资金融通助力企业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海外投资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秀军研究员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命题”为题进行论述。首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角色内涵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在国际层面上,“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可从合作理念、合作行动、合作关系、合作平台四个方面理解。在国家层面上,“一带一路”是“经济(开放)+外交”双驱动的国家重大战略。其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成就也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从国际上看,共建“一带一路”引领了国际合作理念、取得了务实合作成果、构建了伙伴关系网络、打造了国际合作平台。从国内来看,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托。最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命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呈现了四个方面的特征:理念上统筹过程与结果;行动上统筹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关系上统筹双边与多边;平台上统筹国内和国际。从理论上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庞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如何实现多元要素的复合互动。

  评论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研究员对发言观点逐一点评并从项目实施的层面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一是未来项目应该优先小而美,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民营企业主导过渡;二是未来项目要更多考虑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注重绿色;三是资源项目未来需要改变合作模式,从直接进口转向加工产能合作,以便给当地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带动发展工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苏庆义研究员的评论发言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从经贸联系来看,“一带一路”是否强化了中国与亚欧大陆国家或地区的经贸联系;从制度保障来看,“一带一路”是否创造了一种新的国际经贸合作模式;从理论创新来看,“一带一路”的实践是否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苏庆义副主任指出,中国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比重上升;“一带一路”不是贸易协定;现行国际贸易理论中忽视了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解释,且主要是强调国家之间的贸易成本而不是国内贸易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张宇燕研究员做了最后的会议总结。张宇燕所长指出嘉宾观点在逻辑上正好顺承,整场会议的讨论自成体系,有助于加深对“一带一路”的全面理解。站在学者、研究所的理论高度和思考视角,对共建“一带一路”进行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带一路”研究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在只予不取、多予少取、予取相交等义利观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短予长取、此予彼取等形式,全方位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及目标定位。

(会场合影)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所要寻找的共同利益点、成员国的利益最大公约数、地缘政治格局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布局的影响、政企关系如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可持续性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该环节由《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崔晓敏副研究员主持。

  (根据会议内容形成的完整文章即将刊发于《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5期)

  (供稿:《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 崔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