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系列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系列 > 详情

《国际经贸规则重塑与自贸试验区建设》

作者:东艳、李国学 等 来源: 时间:2021-08-03

  

  《国际经贸规则重塑与自贸试验区建设》

    东艳、李国学 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国际经贸规则进入加速重塑期,全球价值链纵深发展对跨境制度协调的要求、数字经济新经济形态对数字新规则的需求,以及传统国际经贸规则主导国维持本国利益诉求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经贸规则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给中国带来结构调整的外部压力,同时,也为中国深化改革,参与国际经贸治理创造新机遇。2018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中国对外开放逐步从侧重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的传统开放模式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高地。

  2020-2021年,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塑取得重要突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陆续签署,中国提出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谈判取得初步进展。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加强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载体的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促进上述协定的国内对接。

  本书基于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探讨国际经贸规则重塑与制度性开放的理论基础,结合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及中国经贸发展政策与实践,特别是对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情况对标分析,探讨异同,探索性地提出自贸试验区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基本制度及政策建议。

  本书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融入了对国际经贸规则最新进展的分析,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如何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内外联通的制度环境。在具体规则对标分析中,除了分析了CPTPP、USMCA、CETA、EJEPA等美欧主导的贸易投资协定,也纳入了对RCEP、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以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初步协商文本的研究,是这一领域国内最新成果。

  本书力图基于全球视野、立足中国发展、落地河南实践,从制度型开放顶层设计出发,落脚到具有实践性的政策建议,由此探讨中国制度型开放之路。   

  作者简介

  东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著有《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of China's Trade》《直面中美贸易冲突》《国际贸易国外学术研究前沿》等。2013年、2016年及2019年分别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及第十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2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 特等奖、2021年获“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浦山政策研究奖。

  李国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副研究员,Boston University(美国)、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日本)和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德国)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与政策。在《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研究》、《国际经济评论》等期刊发表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项目等二十余项。李国学博士主要代表作全部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或《国研网》全文转载。三篇论文“资产专用性投资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收益分配”、“资产专用性投资、全球生产网络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全球生产网络的性质”等分别被《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研究》、《财经问题研究》作为头篇刊登。论文荣获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目 录

  一 国际经贸规则重塑与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

  (一)引言

  (二)国际经济规则重塑的制度需求

  (三)国际经济规则重塑的制度供给

  (四)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的政策选择

  二 对标之一:优先对标和改革的规则

  (一)竞争力和商务便利化

  (二)监管一致性

  (三)发展、合作与能力建设

  (四)中小企业

  三 对标之二:渐进对标和调整的规则

  (一)环境

  (二)政府采购

  (三)透明度与反腐败

  (四)劳工

  四 对标之三:探索和逐步对接的规则

  (一)竞争中性与国有企业

  (二)非歧视待遇与负面清单

  (三)争端解决机制

  五 特色分析及创新案例

  (一)中国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分析

  (二)河南自贸试验区特色分析

  (三)河南自贸试验区创新案例

  六 新格局下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路径选择

  (一)构建促进双循环发展的营商环境

  (二)推行良好监管实践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三)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及风险应对能力

  (四)深化制度型开放及加快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