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详情

第三届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证前沿青年论坛简讯【会议综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5-13

2023年5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证前沿青年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国际冲突与合作:规律和机制”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青年学者和知名专家与会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世界经济与政治》主编张宇燕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社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环境、生态问题等长时段挑战、人口年龄组成与族群结构变迁等中时段挑战以及疫情影响等短期冲击叠加出现,人类将何去何从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理解人类面临的挑战,思考当今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机制和规律,寻找应对当下挑战的解决方案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学者作为学术创新的主力,是推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漆海霞在致辞中表示,当下国际冲突研究中涌现的种族问题、规范演变、技术升级等新变量为学界提供了创新空间,学者应对冲突的机制和模型进行新的深入思考,并指出青年学者的研究既要具备现实关怀,也要争取做出能够穿越时空的理论贡献。


随后,论坛分“大国冲突与地缘政治”“冲突与合作中的声誉与认知”“国际冲突与合作的国内维度”“国际竞争与决策”和“冲突与合作的内生和外生原因”五个环节进行。

“大国冲突与地缘政治”专题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秀军主持,在此环节与会学者与专家探讨了诱发或缓解大国冲突的因素与地缘政治理论的变迁动因。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系讲师刘旻玮以单个国家的无当扩张或战略投机何以能诱使同其竞争的大国跟进为出发点,区分了短视国和远视国视他国战略投资为反常贴现偏好行为的条件,并以英德两国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的互动为佐证。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特任助理研究员杨飞关注了缓冲国在大国关系中的作用,选取维也纳体系建立至雅尔塔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多个案例,提出缓冲国具有维持大国和平与加剧大国冲突的双重作用,其发挥何种作用随其地缘环境及地缘身份的动态变化而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薄荣康聚焦地缘政治理论的演变,梳理地缘政治理论进攻性-防御性-规范性的发展脉络,提出地理环境特征和国家发展方式的变化共同推动了主流地缘政治理论的变迁,最后对当代中国在地缘、地区和空间三大环境下对外战略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主任李隽旸就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


“冲突与合作中的声誉与认知”专题讨论由《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编审赵远良主持,在此环节与会学者和专家就领土冲突与声誉因素对结盟行为的影响以及识别声望动机在缓和国际危机中的机制进行讨论。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姚炯将外部威胁界定为领土争端,以威胁的不对称性及卷入军事冲突的风险两个变量测量求盟国是否能够成功结盟,从而试图推进对国家间结盟行为的理解。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李冲通过“声誉调节”理论解释了国际政治中与声誉差的弱国结盟的现象,认为声誉差的弱国在结盟后会产生“忠诚红利”,强国亦能通过高制度化的联盟条约降低弱国违约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映照了美国盟友对华政策的潜在变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丁鲁着眼于国际危机中决策者识别对手声望动机的机制和规律,借用心理学理论提出决策者通过物质利益和非理性程度两条线索进行判断,推进对国际危机中采取声望安抚政策的妥协行为的理解。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漆海霞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杨原就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


“国际冲突与合作的国内维度”专题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沈陈主持,在此环节与会学者与专家从国内各类政治主体出发,讨论导致国际冲突或促成国际合作的内部因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亦奇关注代理人冲突中武装组织对西方赞助国的反向影响问题,指出武装组织对于赞助国具有自主性,将其影响划分为强影响与弱影响两种模式,并以叙利亚冲突中的武装组织为例进行佐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刘力达以地方分权与分离冲突之间的关系为主题,通过对英国的北爱尔兰和西班牙的巴斯克的案例比较提出地方分权对于分离冲突具有隐性支持机制,因而并非有效的冲突遏制措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全实以印度与孟加拉国水政治为例,基于“政党中心主义”视角讨论了政党能力、央地协调对跨界水合作程度的作用,认为跨界水合作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国家力量,更取决于跨界河流是否受到集中治理。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卢凌宇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成城就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


“国际竞争与决策”专题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金君达主持,在此环节与会学者与专家探讨了国际竞争决策和国际组织内部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力测量方式,并联系现实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庞琴聚焦美国为实现政治目标而进行的经济制裁,以信号理论为基础构建博弈模型,解释导致双方进入“制裁困境”的动机和能力因素,并基于此解释框架提出避免陷入美国“制裁困境”的策略。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讲师陈胤默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决策为例,关注管理层结构对国际组织决策影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管理人员结构及国籍特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决策偏好的作用,得出中层级别管理人员以及同国籍管理人员占比与决策影响力呈正比的结论,最后联系中国在国际机构中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提出通过输送更多中层级别管理人员的解决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黄宇韬集中讨论国家在国际组织中影响力的测量方式,通过后置反事实推理并结合相关约束理论构建起新的测度框架,最后以联合国为例进行测量,发现尽管新兴国家影响力有所上升,但美国等传统强国的优势仍难以被打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秀军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罗杭就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


“冲突与合作的内生和外生原因”专题讨论由《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编辑郭枭主持,在此环节与会学者和专家就延续或抑制国际冲突的内部因素及促成国际合作的外部机制进行交流。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常晓燕主要关注哪些因素造成了领土争端难以解决,并围绕争端领土经济价值、历史归属性程度以及领导人支持来源变更三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指出在三者中争端领土经济价值是影响领土争端结束与否的重要因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兵讨论了贸易相互依赖中的第三方究竟是引起还是抑制了国际冲突及其作用机制,从网络分析视角检验机会成本、互动交流和外部性机制的有效性并进行了量化验证和案例分析,指出互动交流机制在抑制国际冲突方面更为有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讲师董柞壮关注了科技合作对双边贸易和外交关系的影响,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科技协议签署对合作关系的影响,提出科技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社会经济联系,通过社会化机制推动合作扩散,但延伸至安全领域的合作则可能导致两国关系恶化。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室主任徐进就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

本论坛为青年学者与学科专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未来将继续常态化举办,旨在为引领和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出贡献。

(供稿:邓思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