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详情

RCEP与亚太经济合作国际会议

作者:刘文革 张琳 来源: 时间:2020-12-03

   

  2020年1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与辽宁大学成功联合举办“RCEP与亚太经济合作国际会议”,会议由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共同承办。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研讨会采取远程会议的方式。会议由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会议设有“RCEP与世界贸易体系”、“RCEP与亚太区域合作”、“RCEP与中国经济发展”三个议题,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毛日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中心主任高海红研究员和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教授主持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日本拓殖大学等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众多国内外院校师生以在线方式参与讨论交流,参会人数达300余人。

  

  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教授

  上午8点30分会议正式开幕,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教授主持会议,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潘一山校长首先致欢迎辞,代表辽宁大学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国际会议并对支持辽宁大学发展的同仁们表示感谢,给予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高度评价。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研究员致辞。冯研究员热烈欢迎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将学术话语转换为政策话语,成为推动区域合作实践的动力”这个观点,同时阐明了此次研讨会的重要背景及深刻意义。冯研究员认为亚太地区的发展具有广阔的潜力,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肩负起探索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以及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的使命,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复苏与发展提供富有专业洞察力的真知灼见。最后,他对此次会议的承办方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的同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研究员

  会议第一节主题为“RCEP与世界贸易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毛日昇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毛日昇研究员

  第一位发言者为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国际商学院前院长PeterA.Petri教授,其发言分为三个部分:1.美国大选与亚太地区合作;2.贸易战、RCEP、CPTPP的分析;3.亚太地区深度合作的价值。Petri教授认为此次会议是RCEP签署后的一次庆祝,尤其在全球经济合作非常困难的时期,他很开心看到亚太地区合作的进展。首先,Petri教授简单就美国大选进行了介绍,他表示,美国大选情况已经显而易见,拜登将在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拜登所提名的主要政府人选,都具有处理国际事务的充分经验。其次,他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对RCEP、CPTPP与中美贸易战的效应进行了模拟与分析。Petri教授认为RCEP的签署将积极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但却很难弥补中美两国因为贸易战所带来的损失。最后,Petri教授认为特朗普政府对中美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他希望中美之间建立起更多的尊重与积极的联系,从而对整个地区及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国际商学院前院长PeterA.Petri教授

  第二位发言者为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张宏霖教授,其发言主题为“中美经贸关系下的RCEP”。首先,张宏霖教授指出美国政府认为RCEP是由中国为主导,并且RCEP国家都是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所以很容易受到美国政策的影响。其次,张教授构建了四维经济关系模型,分别从需求市场、商品供给、科技竞争、地缘政治四个角度来解释中美经贸关系,他认为中国发展模式创造了非凡的经济成就并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使得中国被美国当作战略对手。最后,从政策角度,他预测美国将继续采取与中国经济脱钩并且压制中国经济的政策,而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张宏霖教授

  第三位发言者为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ChulChung,其发言主题为“RCEP为亚太经合组织提供了基础吗?”首先,Chulchung教授认为当今我们正处于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历史时期。他指出,当前形势下WTO的作用有所削弱,并为WTO面临的任务和改进提出相应的建议;在这个特殊的时期,RCEP的正式签订无疑给亚太经合组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CEP成员很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地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其次,Chulchung教授通过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说明,对于减少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成本,完全累积制度是原产地规则的最优选择;他又通过一般均衡模型,证明RCEP对于全球经济具有促进作用。最后,Chulchung教授指出RCEP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扩展成员国尤其是将印度纳入其中,如何打破市场准入并实现投资贸易自由化,如何应对贸易规则以及数字贸易的冲击将成为RCEP下一步要解决的难题。

  

  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ChulChung

  第四位发言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研究员,其发言主题为“RCEP与国际贸易发展”。首先,东研究员介绍了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贸发展新趋势。以中国为例,她通过详实的数据论证RCEP的巨大作用,她指出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国际贸易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RCEP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其次,她指出后疫情时期,全球价值链向区域价值链转化、大国间在国际订单方面的竞争以及权力转移加速国际规则重建三个方面代表了国际经贸格局变动最重要的趋势。东艳研究员从微观、宏观、政治经济三个层面,解释区域一体化的原因与影响。微观层面科技革命的演进与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宏观层面世界经济低迷、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凸显,以及政治经济层面大国竞争加剧与国内政治的不稳定性。以上三个维度分别促进了国家与地区对区域价值链、全球规则与本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再定位,直接促进了区域贸易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研究员

  最后,东艳老师结合USMCA、CPTPP等自贸协定,将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进行细分。从战略维度,可将经贸合作分为以就业安全、资本安全和国家安全为目的的战略安排;从措施维度,可分为互惠、统一、协调三种程度上的经贸合作。在实证层面,东艳老师利用CGE模型,证实了RCEP对国际贸易、投资、区域间全球价值链的建立以及国家间深度合作的积极贡献。

  第五位发言者为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HAMANAKA Shintaro教授,其发言主题为“RCEP与未来的国际和地区架构”。Shintaro教授首先点明RCEP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在经济层面,RCEP有利于价值链的重建,也对中日、日韩双边经贸关系的改善有积极贡献;在政治层面,有利于促进国际经贸规则的完善,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此外,RCEP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利好机会,中国能通过参与亚投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RCEP等项目加强在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领导权。同时,Shintaro教授还针对如何推进区域一体化提供一系列建议并倡导各国思考如何凝聚国家间共识,平衡国家间差异性以及制定完善的市场准入规则。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HAMANAKA Shintaro教授

  第六位发言者为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副主任ShandreMuganThangavelu教授,其发言主题为“RCEP与亚太区域合作”。Thangavelu教授认为在全球不确定性、疫情后内向型政策的双重背景下,RCEP的实现是全球贸易的关键和转折点。他指出RCEP下一步实施中仍存在着一些挑战:第一,尽管在实行改革方面给予了东盟国家过渡期和灵活性,RCEP的规则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第二,东盟最不发达国家缺乏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无法在商品和服务领域开展全球价值链的关键活动;第三,柬埔寨、泰国和越南等部分国家还没有在服务领域向负面清单过渡。此外,Thangavelu教授还认为RCEP对疫情后复苏的影响尚不清晰,各国需要协调中短期的结构性转型改革措施以适应RCEP的长期目标。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副主任ShandreMuganThangavelu教授

  第七位发言者为日本拓殖大学杜进教授,其发言主题为“RCEP与世界贸易体系:探讨中日合作的可能性”。杜教授认为,在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和改善国际经济治理方面中日合作意义重大。RCEP是日本签署的第三个大型区域自贸协定,中日合作的走向将会影响美国新政府的贸易政策并最终影响全球。其次,杜教授谈到了影响中日合作的两组重要变量:美日关系和中美关系。在美日关系方面,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保障依赖程度和美国政府重返TPP的可能性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中美关系方面,改善中美关系将有利于推进中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最后,杜教授指出,日本在合作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内经济结构改革迟滞、人才储备不足、领导人更换等因素将会制约其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拓殖大学杜进教授

  第八位发言者为澳门科城市学协理副校长叶桂平教授,其发言主题为“RCEP对于中国和香港的意义”。叶教授首先总述了RCEP的现有成果和价值。他认为这将使得世界和亚洲的所有人受益,因为中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深化东亚经济开放格局,使其更具发展活力,从而增强世界经济和市场发展信心。其次,他进一步阐述了RCEP的重要意义:更加有利于域内人员流动、服务贸易、投资发展。再次,叶教授强调了面对各种挑战,中日韩三方合作的重要性,并强调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最后,叶教授对RCEP前景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香港不是RCEP成员,但基于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业体系,RCEP对其将是重要机会。

  

  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叶桂平教授

  下午1点30分会议进入第二环节,该节主题为“RCEP与亚太区域合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中心主任高海红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中心主任高海红研究员

  第一位发言者为辽宁大学新华商学院院长霍伟东教授,其发言主题为“RCEP后的中国:迎接新挑战”。霍教授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他指出应该清晰认识和评估RCEP协议,不宜过分夸大RCEP签订的意义和作用。RCEP协定涵盖了工业品的贸易,而对于大多数的服务业和农业其覆盖是有限的,且其本身约束力和条款是比较宽松的。RCEP并不意味着东亚自贸区的成立。其次,霍教授认为应该依旧重视美国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东盟目前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很大程度是由于疫情导致的商品进出口结构暂时的变化,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这个问题,清醒地认识到仍然需要重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再次,霍教授从日、韩、澳、新四国对华贸易角度分析了RCEP签订之后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他认为该协议的签订将会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不小压力。此外,霍教授谈及印度缺席RCEP的原因及影响时,建议从印度不加入RCEP的原因角度去思考中国在这些方面是否已经做到合理安排。最后,他提出了中国面对RCEP签署后的新局面的应对措施:优化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以数字经济为主的产业合作等。霍教授特别指出,RCEP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将由市场和企业家决定,而不仅仅依赖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辽宁大学新华商学院院长霍伟东教授

  第二位发言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倪月菊研究员,其发言主题为“从贸易结构看中日韩产业合作的潜力”。倪月菊研究员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再工业化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特朗普政府的成立以及今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得全球价值链重塑步伐加快,尤其是加剧了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化”趋势。她指出,在全球各地区价值链紧密程度呈现普遍下滑的趋势下,东亚地区的价值链紧密度却逆势增加;在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增加了其“盟友”的不安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等条件下,中日韩三国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RCEP的签署更是加速了三国建立自由贸易体系、加强经贸合作的进程,给中日韩产业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最后,倪老师通过数据详细分析了中日韩的贸易结构,提出我国应当加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日韩的产业合作力度,加强北上广与日韩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倪月菊研究员

  第三位发言者为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丽教授,其发言主题为“从区域层面到全球层面:日本扩大主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的战略空间”。孙丽教授从双边、区域以及全球三个层面讲述了日本如何构建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首先,日本希望通过日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压制新兴国家,并通过日英EPA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其次,通过多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来主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最后,通过G20峰会、WTO组织、APEC组织等扩大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孙教授认为,日本的发展战略会给中国参与构建国际经贸规则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日本的行为对于我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我国需要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战略,通过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公共产品,制定更为科学的战略合作策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规则,力争加入CPTPP组织,以提升我国在国际经贸新规则的话语权。

  

  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丽教授

  第四位发言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春顶教授,其发言主题为“RCEP的贸易效应及其多元分解——考虑全球价值链和‘意大利面条碗’效应”。李教授构建了一个嵌入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包含26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一般均衡模型。他以2018年最新数据建立基准数据予以校准,利用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来证明该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数据分析,李教授指出,在不考虑价值链和“面条碗”效应时,成员的贸易促进效应比同时考虑两种效应时提高了约5倍。此外,通过对贸易效应的分解,我们得知,无论是对于出口还是进口,贸易创造效应发挥的作用都是主要的,占据90%以上的份额;对于贸易的增长,虽然出口和进口的数量效应是主要的,但是价格效应也比较明显。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春顶教授

  第五位发言者为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副院长、辽宁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张东明教授,其发言主题为“在RCEP的框架下,对中日经济合作的思考”。张教授首先说明覆盖包括东盟10国和中、日、韩、澳、新15国的这一大型自贸区的重要性,对中日、中韩、日韩经贸关系的演进进行了详细分析。他指出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中日、中韩、日韩间的经贸往来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货物贸易价值链体系中,中日韩三国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对本国和全球贸易的增长,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疫情的冲击反而为三国经贸合作提供新机会,如中韩为商务人士和投资人士创建绿色通道,以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畅通无阻。最后,张教授分析了RCEP、CPTPP和TPP协定下的大国关系,并认为协定如何演进的关键还在于中美关系。

  会议第三节主题为“RCEP与中国经济发展”,该部分由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教授主持。

  

  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教授

  第一位发言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张杰教授,其发言主题为“中美科技战略竞争下的全球两种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与预测”。张教授认为目前中美关系最突出的问题是,2020年至2035年,中美关系会进入以科技创新竞争为主导的战略竞争阶段。虽然美国表面上在地缘政治、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对中国持续制造高强度的摩擦,但核心问题是中美之间日益凸显的科技战略竞争及争夺未来战略型新兴产业的主导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是美国国家的共识。因此他预测在中美之间持续的科技创新竞争影响下,全球会较大概率形成以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所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另外他从美国违背市场规则和中国被动应对策略角度分析得出,中美之间相互割离式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短期内无逆转的可能,并会逐步演变为全球重大的现实问题。

  张杰教授就以上问题给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1.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基础的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催生战略型新兴体系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并将其视为中国2025年—2035年的重点基本核心发展战略。2.针对美国发起的排斥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挑衅,中国应采取对等开放原则作为双方谈判博弈和利益竞争的基础,要以更大前瞻性策略与欧盟构建利益共同体,将更多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纳入到中国正在构建的科技体系中,鼓励双方产业链和创新链体系的全面融合。3.吸引全球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和从事研究工作,创造国民待遇条件,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这是人才开放的重点目标。

  第二位发言者为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佟家栋教授,其发言主题为“中国加入RCEP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佟家栋教授认为,中国加入RCEP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自由化协议。它意味着,一旦协议开始执行,90%以上的进口商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并朝“三零原则”(关税、壁垒、补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佟教授认为,中国向国际规则靠拢做出的承诺是开放倒逼改革策略的再次尝试。他表示,我们认可协定的全部条款意味着认可了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性”原则。关于推进“竞争中性”的现实困境,佟教授认为如果国有企业现行制度不能深入改革,就难以实现中国整体经济真正的“竞争中性”。最后,佟教授提出,应通过采取更高层次发展措施为深化改革创造契机。例如:推动国有企业平等进入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加强政府干预的规范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合规性、劳动力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规范化。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教授

  第三位发言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杨盼盼副研究员,其发言主题为“RCEP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东盟和越南的角色”。杨老师旨在探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启示。首先,她结合中国相关联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国排名,指出对于东盟和越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算中国往年对东盟的进出口额变化等指标,分析了东盟的贸易地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和东盟进出口产业关系呈现多样性增强和明显的产业价值链贸易特征。其次,她从东盟各国与中国的进出口层面,总结出越南与中国贸易往来地位已经上升。最后,杨老师结合东盟和越南国家发展的典型特征,分别从支出法视角、增长核算视角和外部均衡视角分析了RCE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杨盼盼副研究员

  第四位发言者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孙瑾副教授,其发言主题为“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则演变及其影响”。孙瑾老师认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全球贸易协定的累计数量不断攀升。很多学者认为,全球贸易更能显著地推动一国的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是世界各国建立双边或多边区域贸易协定的热情高涨,即理论与现实出现了悖论。孙老师从悖论的解释入手,从规则的演变和提升的角度进行解读。理论上全球贸易会带来最大的利益,但是目前的贸易条款规则变化较大,现实中各国则通过签署覆盖范围和执行效率更高的区域贸易协定来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增长。国外的学者也指出,国家签署双边及多边区域贸易协定,促进区域内更稳定高效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区域贸易协定在全球一些地区对经贸发展的促进和规范作用甚至超过了WTO的效力。孙老师从历史的逻辑和脉络解读贸易规则的变化。之后,孙老师提出了在贸易规则的演变下中国的应对方式并从贸易、投资、货币、金融和国际治理几个方面解读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孙瑾副教授

  第五位发言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副主任苏庆义副研究员,其发言主题为“RCEP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苏老师从货物贸易成本、市场准入、制度型规则和战略层面四个维度分析签署贸易协定的影响。其次,将RCEP和CPTPP进行对比。最后,苏老师着重分析了中国应对目前形势提出的四步走战略。第一步为入世,融入美国建立的体系;第二步为防备美国的排斥;第三步为加入CPTPP,是为未来主导体系做准备;第四步则是中国主导建立基于规则的新的世界贸易体系。根据NAFTA的经验,CPTPP将是未来15--20年最高标准的FTA,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将有能力建立新的多边体系(中美合作),或建立对自身有利的平行体系(中美不合作)。最后,苏老师分别分析了中国周边国家、欧盟和美国的处理方式,即中日韩、中欧和中美的合作和协定的形式和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副主任苏庆义副研究员

  第六位发言者为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文惠老师,其发言题目为“RCEP对于全球价值链影响的测算”。文惠老师认为,RCEP正式签署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RCEP让成员国及全球其他国家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但现有文献较多关注RCEP对于主要经济体的GDP、贸易规模和部门产出的影响,较少分析RCEP对主要经济体的价值链的影响。本次研究主要探讨RCEP会给中国及成员国价值链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对全球经济及价值链带来怎样的影响。文老师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基于GTAP模型模拟测算RCEP关税降低给RCEP成员国及全球各区域部门产出所带来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仅考虑RCEP成员国间降低关税的前提下,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幅度有限,且在疫情影响减弱之后,反而呈下降趋势,并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现双向影响。

  

  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文惠老师

  基于以上结论,文老师认为在RCEP协议下,中国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开拓与RCEP成员国之间技术合作、经济合作比单纯降低关税对于保持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与地位更加重要。

  第七位发言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张琳助理研究员,其发言题目为“从国际经贸高规则来看RCEP对于中国的影响”。张琳老师指出,RCEP是全面、现代、高质量、互惠的自贸协定,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RCEP则是一个高标准、高规则的自贸协定。张老师从竞争政策章节方面解读RCEP对中国的影响。张老师指出,竞争政策章节是规范性框架内容,属于典型的“边界后措施”,体现了国际规则向边界后措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程序公正、加强透明度的要求,体现了国际规则“柔性约束”的政策协调的发展趋势。中国参与RCEP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加速我国国内竞争法律与国际高标准相关法律接轨,符合我国的改革方向;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重塑,发挥主动性,突破对我国不利的“制度性约束”的重要契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张琳助理研究员

  在闭幕式上,刘文革院长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由衷感谢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感谢他们从不同视角展示了RCEP的重要意义,以及RCEP对亚太经济合作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次会议是一场高水平、有深度的学术研讨会,希望会对未来亚太区域合作发展及相关研究具有启发性。

  

  

  (供稿: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琳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