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经济研究 > 详情

从“容易学”到“不好学”,中国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阶段已过去

作者:张斌 来源:本文发表于微信订阅号“观中国”2021年9月14日   时间:2021-09-16

  导读

  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凭借“赶超效应”和“结构效应”的红利,获得了较快的生产率增速。但随着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变化,上述两个效应减弱,导致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通过快速的物质资本积累和规模经济来快速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难度加大,更多地需要靠人力资本积累来推动劳动生产率提升。

  中国经济增速近十年来的持续下行,主要缘于劳动生产率增速下行。中国劳动生产率放慢及其成因在高收入经济体的类似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这是经济成长到一定高度以后的自然现象。

  昔日的劳动生产率高增速从何而来?

  一是“赶超效应”——这与相对收入水平有关。一个经济体相对前沿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越大,该经济体在技术、管理和制度等方面学习的空间就越大,生产率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

  不同行业的学习和进步空间有显著区别。在食品、资本品/设备、建筑等行业中,后进经济体相对前沿经济体的生产率差距更大,学习和赶超空间也更大;而在消费品制造领域,后进经济体相对前沿经济体的生产率差距较小,在服务业领域差距更小。

  一个经济体在收入较低的发展阶段时,在食品、资本品/设备、建筑、消费品制造等行业相对前沿国家的学习空间大(有的学),可以通过在这些部门大规模资本积累和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容易学),实现快速的生产率提升,因而劳动生产率增速保持在高位。

  二是“结构效应”——这与绝对收入水平有关。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经济增长过程中支出结构最突出的变化是“恩格尔效应”,即对农产品的消费逐渐得到满足,更大的支出比例用于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快速扩大。相较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每个劳动力附着的资本和人力资本更高,一个普遍的规律性现象是:工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上述两个特征的共同作用下,随着经济活动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移,这个过程中即便每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没有变化,劳动力和资本也会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集中,使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

  在21世纪以后第一个十年,中国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平均达到了9.7%,这其中赶超效应贡献了7.7个百分点,结构效应贡献了2个百分点。这个时期内表现尤其突出的是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建筑业等行业大量投资,劳动生产率随之快速上升。同时,劳动力也大量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做出了显著贡献。

  今天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为何放慢?

  一是赶超效应减弱。随着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变化,赶超经济体的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相对前沿经济体的学习空间在收窄。特别是当这些行业的资本积累跨过高峰期以后,通过物质资本高速积累和规模经济实现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的阶段也已经过去,劳动生产率增速也便随之下降。

  而服务业相对前沿经济体的学习和生产率提升过程则有着显著不同。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如住宿、餐饮、旅游、批发、零售、运输,以及一般的居民生活服务等,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与高收入国家差距相对较小,学习和进步的空间也较小,生产率提升速度相对缓慢。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如科研、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与农业、工业和建筑行业的明显区别在于,后者可以通过快速的物质资本积累和规模经济实现快速的生产率提升,而前者需要更复杂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才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本身也是个慢变量,生产率提升速度相对缓慢(不好学)。

  二是结构效应贡献逐渐消失。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收入超过8000-9000国际元水平后,经济活动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趋缓,且经济活动开始从工业向服务业部门转移,这是所有高收入经济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个过程中,即便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没有变化,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也会下降。结构效应对总体生产率的贡献较前一个时期大幅收窄甚至转负。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减速,2011-2018年平均为6.1%。其中赶超效应贡献了5.1个百分点,结构效应贡献了1个百分点。与前一个十年相比,赶超效应贡献下降了2.6个百分点,结构效应贡献下降了1个百分点。这个期间表现尤其突出的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度过了发展的高峰期,投资增速大幅放缓,人均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随之显著下降。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也大幅放缓,同时还出现了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共同促成了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